7月8月,由众多中国影星出演,即将于2020年上映的《花木兰》放出预告,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到花木兰英姿飒爽,奋勇杀敌的一面,而且场面很有“好莱坞”风格,但匪夷所思的场景,妆容等问题让众多网友分分钟出戏。
国人对于“木兰从军”的故事大都来源于一首南北朝民歌--《乐府诗集》,里面讲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,在战场上建立功勋,回朝后不愿封官,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,通过对文中“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。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。”的理解,我们很容易知道木兰从军是被逼无奈之举,但是在这部好莱坞动画片的预告中,却说木兰从军是为了打破“好妻子”的命运,剧中的台词是“我的责任,是战斗”。
其实,早在1912年,《木兰诗》就在西方国家出版过丁韪良(W.A.P Martin)和查尔斯·巴德(Charles Budd)两个英语译本。但是这两个版本都是根据原诗的情节重新组织后加以改写,在巴德的译文中,北方敌人被改译为西方敌人,而胡人改译成鞑靼,“木兰不用尚书郎”该译成她拒绝接受封地,“对镜贴花黄”改译成头发上插花,更甚的是,巴德把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说成是父亲生病,若不从军会有损父亲颜面,而不是可汗逼迫,而且他在原诗的基础上,对一些细节进行了联想,比如木兰清晨趁父母熟睡时吻别父母,这在国人看来,非常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改编。
不得不说,电影《花木兰》里面充满太多误解,但是不少国内学者认为《木兰诗》能够走出国门,被改编成西方读者和观众普遍能接受的作品已经很成功了,至于木兰住在福建土楼,还是北方民居,对于西方人来说无关紧要,相较于传播而言,福建土楼这种带有明显东方元素的建筑更加利于传播。也有一些学者认为:“传播和翻译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,翻译得过差会让好东西传不出去,如果过于精准也会增加传播障碍”因此他们觉得首要任务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,而翻译要做的是考虑多年以后人们是否在读,能否有新的发现,诗歌翻译作为艺术品,细节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,要考虑未来而不是现在的传播。
从翻译的角度来说,电影《花木兰》的确存在很多与原诗不同的地方,也许正如一些学者说的那样,中国传统文化首要任务是传播出去,至于“福建土楼”和“北方民居”这些细节东西可以后面进行逐步完善,毕竟影视作品和刊物作品的要求是不同的,所以电影《花木兰》中的一些出入的细节应该被允许,如果换成以刊物的形式出版《木兰诗》,北京知行翻译小编认为应该忠于原文,译员应该要对《木兰诗》的朝代背景及当时的风俗人情有所了解,否则很难如实翻译出来,甚至会造成读者的误解。
北京知行翻译小编认为,翻译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,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道者。
文章来源:http://zhixingfy.com/term/9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