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,话语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 系,而是一种“实现”的关系。话语可以小到一个词,大到一篇文章、 一部长篇小说、一场电影、一部系列电视连续剧等, 任何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都可被认为是一个话语。话语依靠 句子来实现,但这并不意味着话语就是句子的任意堆砌。由两个或两个以 上句子构成的话语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,即连贯性。话语的连贯决定以 话语活动为主的翻译活动,因为翻译的直接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话语,而 话语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。
一般说来,话语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,而 连贯则是通过话语的内在组成部分(词、短语、句子、句群或段落)之 间的语义或功能关系实现的。因此,衔接只是为实现话语连贯而可能用到 的手段,话语表层的衔接是建立在深层的连贯性基础之上的。
话语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交际功能的实现与否,并影响着译 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。一个话语之所以有意义,是因为在被话语表现形式 激活的知识中存在一个“意义连续性”(Continuity of Senses),其体体现在 话语生成者采用的话语方式、格式、遗词造句、信息排列方式所构成的连 贯结构(Coherence Configuration)之中。读者如果不能发现这种话语意义 或意义的连续性,一定是因为该话语所表现的概念关系结构与读者的先有 世界知识(Prior Knowledge of the World)不相吻合。所以,翻泽这种双重 的交际活动要求译者首先以读者的身份与原文作者进行交际;要掌握原文 的连贯性并推断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。
翻译过程中,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,作者的思维方式与译者的思维方 式有可能不同。这就给译者在对语言形式上进行调整和变通时带来一定的 难度。文化差异的存在要求译者对造成连贯失调的文化缺省(Cultural Default)给予补偿,如果译者不能有效地补偿译文读者难以填充的文化空 位,就难以在目的语话语中建立起连贯关系,甚至可能译出一种错误的连 贯关系。所以当译者与原文作者的非语言知识发生矛盾。差异或空缺时, 译者不仅要顺应与原作者紧密相关的文化传统、社会背景、宗教信仰及风 俗习惯,还要尽可能地理解原作者的话语态度,从而洞悉原文的文化缺 省,对于存在着文化缺省而阻碍连贯性理解的话语,译者有责任采取恰当 而有效的方式加以解决,以使译文读者把握好话语的连贯性。
从上述例句及其分析来看,话语的连贯性是否体现句子功能上的连接 关系是话语实现交际功能的关键。因此,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对源语连 贯结构的识别和对目的语连贯性的重构。当两种不同的话语之间建立起一 种有效的相互转换机制,原文的连贾结构才可能对所构建的连贯的译文有 所形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