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,很多外国人也开始重新打量这头苏醒的“东方巨龙”,而中华饮食文化恰恰是了解中国最好的方式之一,因为中华饮食文化历经上千年历史,用“博大精深”四个字来形容毫不夸张,我们知道中华饮食文化的大部分都体现在中国各种菜色中,为了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华饮食文化,菜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,但是中国菜名大都具有独特性,应该如何翻译呢?今天知行翻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些知识。
我们知道世界各国人民受生长环境的地域,天气及风俗习惯的影响,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差异,因此文化传播和翻译的过程中,也就泛起了可译和不可译的争论,就拿中华饮食文化中的“狗不理,麻花,糯米鸡,双皮奶”等著名的民间小吃,这些小吃的名字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,并且它们当中隐含着很多历史典故,用汉语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,更不用说翻译成其它语言。对于这种情况,从翻译技巧的角度来说,应该紧扣原语的含义,万不可死抠字眼,这样的话至少可实现和进步跨文化的可译性。在翻译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原则,只能通过不断寻找相通点,使原语言和目的语达到共鸣,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。
在实际的中华饮食翻译过程中,经常会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翻译,比如“水煮鳝片”竟然翻译成“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”,这种就是典型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,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,把“麻婆豆腐”翻译成了“满脸黑点的女人制作的豆腐”,“红烧狮子头”翻译成“烧红了的狮子头”等等,通过这些失败的翻译,作为译员千万不能在没有理解其真正含义而直译,这样的翻译不仅起不到沟通交流的目的,甚至会让外国人对中华饮食文化望而却步。
前面提到,因为文化的差异,有很多中国的特色美食是无法在外语字典里找到对应的解释,更多地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达,但是对于一些美食的翻译,就不能只进行笼统的表达,比如中国菜中有很多以“肉丸”为主材料,如果“肉丸”都用“meat ball”进行表达的话,这样并不十分正确,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伊斯兰教是不吃猪肉的,如果执意采用这种笼统的翻译方式,似乎有所不妥,知行翻译小编始终认为翻译的正确性不仅是翻译的行为尺度,更应该是道德尺度,而一味笼统的翻译,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。
最后,知行翻译小编通过采访和资料查找,整理了一些中华饮食翻译的方法,可归纳出以下几种:“以写什物法命名,以写意手法命名,以人物,地名,数字及颜色命名”,从这几种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,除了写意手法命名外,其他几种的菜名可以显示出美食的材料,佐料,烹饪方法,口感等信息,有了这些信息,知行翻译小编相信在翻译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,也希望中华美食可以以正确的翻译名称走向世界的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