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快餐,我们第一时间想到地就是麦当劳,肯德基,必胜客这些耳熟能详的快餐店,要知道在1995年之前的各大辞典中,我们根本找不到这个词汇的影子,随着快餐行业的异军突起,逐渐衍生了快餐文化这一概念。所谓快餐文化就是只追求速度而不求内涵的一种现象,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,学东西只想报速成班。快餐文化的形成是人类生活节奏加快下的产物,借用一句古语,快餐文化就“食之无味,弃之不惜”。
然而,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,快餐文化这股浪潮波及范围越来越广,就连翻译行业都不能幸免于难,比如新星出版社在2010年底出版了《失控: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》,这本700多页的厚书,11个人仅仅用了40多天就完成了翻译工作,还有布什回忆录《抉择时刻》,6个人仅20天就翻译完了。这样迅速的翻译,让人不得不咂舌,在这样快速的翻译下,翻译的质量能够得到什么保证呢?
让知行君印象最深的当属《乔布斯传》,这部书的出版方从300多名网上应征者中,选出了4位译者进行分工,然后再找人通校,不到30天,这部50万字的中文本就问世了。至于这部《乔布斯传》中文本的翻译质量,无需知行君多言,很多书友的评论已经非常能说明问题了。
其中,有不少书友批评这部书的翻译质量很差,而且文字非常单调,丝毫没有突出原文中该有的情感,读过原版的书友提到:“看原文时,感动到落泪,可是读中文版时,只是觉得情趣索然。”之所以译者无法翻译出原文中的情感,最重要的原因是译者不了解当时的美国背景,更不懂美国俚语及作者意有所指的幽默,对美国的时政语言也缺乏认知,甚至连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都不明白,试问,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,又怎么能明白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呢?
在知行君看来,翻译作为一门学科,它不是一种可以轻易复制的,而是需要不断变化出新的学术和艺术。作为转换不同文字的脑力劳动,想要实现翻译的认知飞跃,就必须经历理解,思考,选择,表达等过程。这些不是所谓的“快餐文化”,更不是时下火爆的“机器翻译”所能企及的。
在这里,我们不能否认机器翻译的飞速发展,但说到底,它只是冷冰冰的机器,而真正的翻译是带有温度的,特别是文学翻译方面,文学翻译就是译者对原作的二次创作,不管是主张“信达雅”,或者是“神似”等其他译论,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要充分表达原作者的思想主题,艺术手法和写作风格。如果按照快餐文化的形式来进行文学翻译,难免出现前后隔裂,断档的情况,会削弱乃至破坏原作的完美。
听完知行君的论述,大家觉得快餐文化适合在翻译行业推广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