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翻译者,我们必须把握作家的艺术个性,才能理解他们在作品中对人物和情景的描述,才能翻译好它们的作品,自是显然。
那么,同声翻译员怎样才能把握住作家的艺术个性,解读他们的独特描述,以期翻译好他们的文旭作品呢?
关键之一在于以作品为依据,实现“审美移情",也就是中国人所谓“假作家之身而思考、设作品之境而体验”。
文学翻译审美称情的主要指向是:
第一、作家创作的鲜明特色及与众不不同的个性。这些特色与个性都是在某种特定的人文环境下造就的。为此,译者必须“假作家之身而思考”,首先是考察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、个人经历与通遇、理想与迫求,目的是尽力拼出他们的个性发展脉络,以此解码其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种种问题,并由此了解他们对艺术的理念与态度,进而解读他们的具体作品:特色何在?个性何在?成功之处何在?失败之处何在?为什么会成功?为什么失败?做了这番移情。庶几知己知彼,就好下笔了。
第二、作品中的人物性格、个性发展、事件参与、悄感流露、行为意向、言谈特征、人际关系,等等。为此,译者必须“设作品之境而体验”.因为只有这样,译者才能与原著作者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只有这样译者才能真正理解人物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、做那样的事、参与那样的事件,为什么那样笑、那样哭、那样爱、那样恨,为什么原著作者会安排哪个角色生、哪个角 色死、哪个角色会复仇、哪个角色会叛变,如此等等。
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移情,译者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理解、了悟到了一定的境界,大抵就是可以开始运筹翻译的时刻了。
译者在解读原文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,翻译中对每个词句的双造都围烧着这一主 旋律展开。如果不经心,使某个局部脱离了主旋律,译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价值便会因此而打折扣。而译者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,要诀之一就是:成功的审美移情。